小三沒讀好,高中輟學率多四倍  

人的一生中,哪一段求學經歷影響最重要?這是學術界辯論不休的問題。最近有一項研究清楚定義:小學三年級最重要;另有一份支持性論述則強調,教育年齡越小的兒童,塞越多、越適得其反。

《時代》(Time)雜誌報導,安妮‧凱西基金會(Annie E. Casey Foundation)發布一項學習力報告:小學三年級學生若未能培養熟練閱讀能力,到了高中階段因為讀不來而輟學的可能性激增四倍。這個結論是研究主持人,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赫南德茲(Donald J. Hernandez)所下。

課業變難,強弱分歧關鍵

但是,為什麼是「三年級」?赫南德茲解釋,這一年是學生從辨認字母以學習閱讀,轉入透過閱讀上下文吸收知識的階段,可說是學習吃力的「馬步年」。也正因為越來越多門功課需要廣泛閱讀背景、理解語意,倘若能力弱的學童未能趕上,多數就因此踏入了「低迷的四年級」,落後的學科越來越多,最後往往是在高中時為了逃避失敗而放棄學業。

他把這種關聯比喻成「馬太效應」(Matthew Effect),源於《聖經》詩句,意指三年級是學習能力顯現細微差異的起點,漸漸分歧走向優者越優、差者越差的兩極,最終擴大成難以跨越的鴻溝。但他強調,適時干預可以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迴圈,例如某些州正在研議的強制留級做法,或是教師和家長為三年級生制定個人化的閱讀學習計畫。

超前教育,反揠苗助長

此外,去(2012)年12月,科學雜誌《認知》(Cognition)也刊登一篇關注孩童學習能力的研究結果:想要兒女贏在起跑點,太早教育孩童不是好做法,直接給答案的方式最糟,不僅會抹殺孩童的好奇心,還會埋葬創造力。

路易斯維爾大學(University of Louisville)研究小組說明,當孩童知道可以從長輩、老師口中得到答案,確實是催熟學習特定事務最快的方法,但隱藏的風險也就在於它抵消了範圍更大、眼界更寬的自發性學習。「習慣聽到答案的孩童就算順利升上小學、中學或大學,往往也都不會主動學習,表現在閱讀、書寫與思考邏輯等方面都落後一等。」

知名評論網站石板(Slate)說,這是個注重教育的時代,焦慮的父母都想盡可能教給孩童「別人還學不到的事」。如果把幼稚園當小學教,期望大班幼兒學會小學生的知識,反而錯過黃金期,那可能就真的是應驗「馬太福音」所言:「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;凡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去。」

分章:商業週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PM PLUS 安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